企业文化网|集团主站|集团站群|登陆|注册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最新消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人民铁道报:谁持彩练当空舞

发布日期:2013-04-03 00:00:00 新闻来源:人民铁道报20130402期1版

上海铁路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察看上海客专调度所

中铁四局集团电气化公司项目部常务副经理刘兆前 (右)与技术人员研究施工方案

新建上海客专调度所

调度所一角

施工人员开展技术攻关

运营调度系统施工现场

3月26日,全路高科技、信息化的客运专线调度所在上海铁路局第一个全面启用,这标志着由中国中铁四局集团电气化公司承建的上海客专调度所运营调度系统工程落下了帷幕。3月27日,上海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细心察看了所有设施,与调度人员进行了交谈,对上海客专调度所运营情况表示满意。

“针尖跳舞” 步步为营

华东路网纵横密布,在上海铁路局管内7807公里的 “蜘蛛网”上每天运行着旅客列车547.5对、动车组305.5对、货物列车1196对,近2000对客货列车的指挥中枢就在上海局调度所。由于长三角地区高铁的快速发展,原有调度所已不能适应运输需要,上级决定新建上海客专调度所,并把这项全路工作量最大的客专调度所工程交由中国中铁四局集团电气化公司承建。

上海局新建调度所的扩能升级、改造优化项目繁杂、专业性强、集成度高,技术标准严、交叉作业多、专业接口复杂,不仅要在两万平方米近3个足球场大的空间内安装6730台设备、纵横敷设光缆、交织密布网线,使新建的调度系统与既有调度系统6大专业实现设备切割转换、搬迁对接、调试整合,而且要与7807公里范围内的62个运输直属站段、619个车站、6473个专业接口、控点,在路网高速、提速、普速同存和速度、密度、重载并举的情况下协调联动,确保既有运营铁路的运输安全、组织效率和运行秩序。这项工程犹如 “针尖跳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对于在铁路建设征程中有着不俗成绩的中铁四局集团电气化公司来说无疑也是一次重大的考验和挑战。

信号是列车的眼睛。新调度所的信号系统包括分散自律调度集中、普速列车调度指挥、网络安全、通道质量监督、信号集中监测五大子系统,通过“千里眼”对管内列车运行监视、车次号自动跟踪、到发点自动采集、实际运行图自动生成、阶段计划自动调整、调度命令网络下达、车站行车日志自动生成,实现车站信号设备的集中控制、列车进路的按图排路和调车控制。实施这些 “全自动”的信号扩能升级施工,首先要在新机房内将3642台数据库、通信、应用、通信前置、行调台和车务终端的各类服务器、核心交换机、路由器,进行设备安装、机柜一体化组合、操作服务器软件安装及应用程序启动、基本功能联调联试,然后通过局域网高速光纤通道进行新、老机房五大系统的沟通互联、联调联试,再通过车站网的180条通道分步要点实施各个调度台的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信前置服务器、其他接口服务器的切割、搬迁,最后进行终端设备转换、调试,在丝毫无误后同步停老启新。施工中,无论是在新、老机房直接作业的技术人员,还是在“蜘蛛网”上同步配合的运管人员,都必须全神贯注、毫厘不差。如果设备在搬运中有丝毫破损、接口在安装中有些许误差、软件在切割时出现信息丢失、数据在制作时稍有错误,都会使 “千里眼”失控,分秒间就可能使旅客生命财产处于危险之中。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身为信号专业教授级高工的中铁四局集团电气化公司副总经理兼项目经理肖亚荣创新工法,提出了设备安装集成测试、接口对点通道核对、数据搬迁倒库试验、系统软件反复调试的 “四控作业法”,使设备安装、系统搬迁、远程联动的各个工序环环相扣,每道环节步步连锁;项目信号专业副经理贾玉舟先后制订了2356项详细的设备安装、光缆布网、数据对接、接口切割、系统搬迁、安全检测、集成调试的多方配合施工方案,每天把前期准备的5大环节、操作过程的11道程序、风险防控的6步应急预案,通过上海局运输处用铁路传真电报发往各个单位配合施工,使整个施工都在精细化的组织、协同与管控之中;在要点 “天窗”作业的昼夜拼抢中,项目部信号专业技术负责人张建春始终坚持技术提前交底,督查操作技工挂牌作业,实施每道工序前后互检;安检人员坚持过程管控、随机抽查、全程协调,施工过程的锱铢必较、步步为营,使 “皇冠明珠”在新老交替后依然光彩夺目,华东路网扩能升级后的 “毛毛虫”依然在电脑屏幕上安然闪烁。

车辆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是发现车辆热轴、防止热切轴、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设施。这次新老调度所交替,涉及的运输管理部门达1264个,设备转换、搬迁、对接、调试、整合的作业点达15219个,点多面广,不仅需要分工配合、协调动作,而且必须保证施工过程中的行车运输安全。项目部总工程师程林华每天晚上加班编制探测站测试计划,既要根据行车密度、不同站点制订不同的测试方案,又要准备测试故障处理预案、安排作业工序、整理工程资料,常常忙到深夜,第二天到工地还要上报当天的施工计划、测试计划,既要根据行车密度、不同站点制订不同的测试方案,又要准备测试故障处理预案、安排作业工序、整理工程资料,常常忙到深夜。

“颅脑动刀” 丝毫不差

过去铁路靠尺子、电话和图纸人工报点指挥行车,如今传统的方式已被覆盖全路的调度指挥管理系统所代替。信息系统的扩能升级包括机房配套工程、调度工作台、大屏显示系统、多计算机切换器系统、既有信息系统搬迁工程、应急指挥系统、运营调度管理系统七个部分。实施这些

“机房设备大挪移”犹如 “颅脑动刀”,技工手中敷设的上百组光电缆、绑扎的上千条分电线、联通的上万个对接口,每一个都关联着 “脑细胞”与全身的“敏感神经”,都维系着上万个生命与上亿元财产的安全。

机房配套工程是保证上海客专调度所各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工程,包括信息、信号、电力牵引供电三大系统的机房现代化配套,涉及建筑、电气、安装、网络四个专业施工,且机房采用最先进的通风空调系统和高标准的抗震等级,是整个工程创优的“牛鼻子”。为了将安装的各类设备与综合布线系统、供配电及接地系统、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空间设计及建筑装潢、通风空调系统、消防系统及照明系统融为一体,达到设计标准和要求,高级工程师、项目部常务副经理刘兆前非常认真仔细,在进行了大量的前期施工调查后,发现线槽图纸中的明线槽与业主要求采用的暗线槽不合,这将会严重影响到综合布线线槽和供电系统线槽路由合理、设备支架定位准确。刘兆前对整个线槽路由按技术规范和验收标准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时,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将新调度楼内三层机房天花板、静电地板近8000平方米、长达10万米的线槽路由和尺寸上下检索一遍,白天一点点测量、勘察、比对,晚上一步步测算、布局、规划,连续奋战13个昼夜,熬得眼睛通红、直不起腰,终于设计出了业主、设计和监理都认可的新方案。施工中,设计图纸中没有整体考虑固定机柜排列的空间布局、整体协调,又不能满足大型设备的方便进出,刘兆前又以“严细出优质”的理念动员、教育参建人员,在深夜指挥、协调信号 “天窗”要点施工后,仅在凌晨合一会儿眼就来到工地,亲自带领技术和操作人员进行现场重新测量、规划支架位置,重新布局机柜排列。

既有信息系统搬迁涉及上海局客票、货票、货车车号刷新、确报、车站综合管理、货运营销、技术计划、车号自动识别、货车货物运输动态追踪、集装箱实时追踪及办公自动化多个运营生产系统,尤其是客票系统搬迁,一旦出现故障就会影响到整个上海局管辖范围的客票销售。为了万无一失,项目部负责信息专业施工的工程师陈金权,在精心编制、优化专项搬迁方案前,首先对各个信息系统机房设备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绘制出各类光纤通道、同轴通道、专线通道、百兆网、星型网、广域网的上千条网络接口的关联图。同时,项目部实施分类搬迁法,对需要在线迁移的信息系统,搬迁采用摆渡设备接管生产运行方式,有效避免了搬迁中对客货运营、生产调度、安全管理的影响,对可以停机迁移的办公、财务等信息系统,在搬迁中采用现场备件准备方式,有效避免搬迁对生产业务的影响。

新建调度大厅内的工作台和大屏幕显示屏,是实现上海局统一调度指挥、综合监控管理协调的形象工程,技术含量高、质量标准严格。项目部经理助理王勇刚多次组织召开协调会,反复征求上海局领导和相关业务处室对尺寸、颜色、位置、标准、功能、技术参数的要求,取得各方一致意见后按要求实施采购招标。在安装过程中,项目部严把设备、材料进场检验关,严格按施工工艺、流程施工,采取自检、互检、专检和工序确认相结合,确保安装和配线施工质量。2012年11月28日,连续夜间加班施工积劳成疾的王勇刚高烧39摄氏度。为保证大屏的拼缝宽度和平面平整性,他一大早赶去医院输液,等针头一拔,就匆匆赶到现场带领作业人员精心调试。根据室内温度和大屏幕的热胀冷缩系数精确计算,他和设备厂家一起通过平面和拼缝精确到毫米级粗调、平面和拼缝精确到十分之一毫米级的细调,避免屏幕热胀冷缩造成的变形。他和作业人员还通过对每单元发光二极管光源颜色、亮度 (实时)监控并进行信号显示压力测试,随时进行颜色、亮度值的校正,确保整墙颜色亮度的一致性和显示信号窗口在任意缩放、叠加、跨屏和移动屏的稳定性。

上海局新调度所采用的大型不间断供电系统,是一个含有储能装置、性能齐全、高智能化的供电中心,可提供纯净、稳压、无频率突变、抗干扰和波形失真极小的全天候、高质量正弦波,同时还向蓄电池充电。当市电输入中断,蓄电池的电能通过逆变转换可继续供电,确保设备保持全天候工作状态。但该设备体积大,重达1.5吨,不仅底座承重的质量要求高,而且安装质量和性能维护都直接影响到今后的运行质量及使用寿命。在项目部副经理张闻夏的带领下,助理工程师易胜文多次询问土建单位、设计单位提出的10号槽钢底座施工方案既适应楼层承重又满足底座承重需求。列调电源室到主机房有4根电缆,因原设计预留线槽偏小不能敷设,下穿机房地板却空隙低还会影响空调出风。易胜文积极与设计、监理等沟通,将施工调整为上进线,电缆从吊顶板上做线槽,电缆从配电柜上口进入,满足了质量要求,确保了设备稳定性和可靠性。

 “千脚蜈蚣” 整齐划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上海调度所在扩能升级中,不仅既有设备搬迁涉及上海局所属各单位、各部门、各专业,而且新增设备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17个国家 (地区)的67家供应商、生产商,价值4.6亿的设备材料达539个种类、18962台件,其中超大、超重187件。尤其是部分主机、集成设备采用“功能”招标,商家要根据供货合同要求进行“量体裁衣”的设计、配置,独家生产,并由中铁四局集团电气化公司签订供货合同。这就意味着项目部施工一开始就处在 “等米下锅、催米下锅”的状态。然而,工程2012年8月28日开工至业主要求12月31日竣工,仅125天。期间,项目部要与67家供应生产商实施所有设备的供货合同签订;要与上海局37个专业的873家基层单位协调完成既有设备及业务的调查;要与上海局机房及配套的97个系统、236家直管部门配合完成机房配套施工、设备到货安装及调试、搬迁方案编制及评审、施工要点、设备及业务搬迁整合和验收开通。尽管项目部科学规划、反复研究施工组织方案,工期昼夜倒排到小时,人员举全公司增援之力,但开工之初,仍然走不出“千脚蜈蚣”的 “八卦阵”。

关键时刻,中铁四局集团电气化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黄晓明和总经理徐毛宏赶到项目部,提出了28字的破“阵”之法:“合作共赢重质量、整齐划一保安全、同频共振争效率、全力以赴保工期。”

在项目部物机部部长徐先创的办公桌上,设备、配件、材料的合同、清单摞起来有一米高。不要说每一份合同签订都要按政策法规起草招标文件,按功能要求审核设备配置,按既有设备型号规格核对一致性,按施组方案确定交货时间,按市场询价行情商谈定价;不要说每一份清单制作都要按施工图纸查对品种、型号、规格、数量,按合同、市场价格计算设备材料成本,按施组方案安排进货、验货、出账时间;仅说这一份份合同、清单的打字、打印、装订、管理就足够费时费神费力,稍有差池,不仅仅是资金的损失、资源的浪费,更是紧扣在安全、质量、工期上的企业信誉的损失。在前期大量物资设备采购招标的繁忙工作中,打增援的电气化公司物机部副部长赵瑜在项目上一呆就是两个月,带领、指导项目物机部人员进行市场调查、制定管理办法、起草招标文件、安排工作流程,以便让物资采购、供应、保障、管理始终处于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工作状态。

设备18962台件、电力电缆120公里、通信同轴光电缆57公里、机房线槽1900件……数字读起来简单,若要把它们装进30吨的大卡车一字摆开,可以从上海的东方明珠塔顺浦东大道一直摆到长兴岛的潘园立交桥。调度所地处上海闹市区的中心,白天大型货车不能进入,只能夜间进场、卸货、入库。每一批物资到达工地,徐先创、赵瑜都要提前安排机具卸车,按仓库管理操作流程、规范卸装程序,组织人工及时合理倒运至项目部料库,并在物资入库点验后,邀请监理工程师、业主负责人、施工技术人员、物资管理人员进行质检、验收、清点。

为确保搬迁整合施工一次成功,项目部副经理、高级工程师张闻夏施工前认真研究新增设备与既有设备的整合功能要求,汇集整理各个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信息,精心编制牵引供电和电力配电的专项搬迁整合方案。施工中,张闻夏率领专业技术人员,在80多个夜晚的要点“天窗”作业中,对2132处牵引变电所、上网开关、分区所亭、电力配电所、箱变、远动开关的被控端,逐点进行数据整合、设备查测、通道验证、光纤熔接、接口转换、迁移调试、新旧闭合。为了尽量减少通道倒接对调度生产作业的影响,项目部工程部部长阮波坚持越是抢工期越要确保安全的理念。在进行技术交底时,他提出 “双保险”工作法,对已开通的线路,采用逐条线路接入方案,利用两次 “天窗”点作业进行通道预倒接和通道正式倒接,确认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后,再撤出旧系统,确保新系统独立投入生产运行不受迁移影响,从而达到不停机搬迁的目标。

被誉为 “顺风耳”的铁路通信,在高科技的 “熔炉”里历练成把牵引、电力、信号、信息、车辆多专业融于一体又能看、听、说的全方位立体服务器,成为各专业实现远程遥测、遥信、遥控的必要前提和必须平台,也成为新调度所施工工作量最大的专业。仅调度所大楼内通信融合各专业之间的物理接口就有19200条;调度所与上海局管内各车站、信号中继站、线路所、变配电所、AT所、自闭所、自耦所、GSM-S基站的电路软接口5000条,与邻局及相关部门的电路接口200条。为此,项目部副经理赵旺认真抓好通信与各专业的协调,通过施工调查,了解各专业对通信通道的需求,根据需求进行设备选型、组网设计,精心编制出各专业对通道类型、质量要求、数量、路由、起止站点的设备数据配置和专项施工方案。项目部专门组建了通信作业架子队。架子队在高级技师、作业队长张斌的带领下,开始了攻坚之旅。开工伊始,面对调度所这个内部结构错综复杂的庞然大物,有着20年丰富施工经验的张斌也不由得挠起了头。5200条电缆从哪开始敷设?19200个接口从哪做起?怎样才能保证近13000道工序相互之间不交叉干扰?所有这些对张斌和他的架子队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从起初的焦躁逐渐冷静下来以后,张斌买来了专业参考书,沉下心来摸索钻研。他白天跑现场,晚上泡“书场”,一本本、一份份的专业资料、技术图纸慢慢地在他的房间堆积成了小山。记不清有多少个不眠之夜了,张斌像着了魔一样的把一条条线缆、一个个接口、一处处节点分拆、梳理、分析

信息录入:陈锋 孔维峰 孙博 薛贵宝        责任编辑:陈锋 孔维峰 孙博 薛贵宝